一幅画,从宋词中来,精美了世人的眼睛。昨夜的风很柔,醉卧松边,抬眼望那松树,若来,若去。怎得知醉者的心意。罢了,挥手曰,去,去,去!镜头的切换,三更天了,饮酒归来的东坡老先生,敲门,家童鼾声如雷,只能落得自己和朋友“倚杖听涛声”。
林玉玫写的《宋词背后的秘密》这本书,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了宋词。被破解的词表面难懂的文字底下流露出的情感是那么动人。以往读古诗词,只是源于喜欢,觉得文字很吸引人,或是觉得所描述的意境很美,却往往忽略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一首词的写作,作者不同,时代不同,个人的经历不同,自然会影响到作品的创作,流露出不同的情感。
我喜欢读古典诗词,是由来已久的事情,一些诗词的小本子,会被我放到沙发边、床头边,随手可以触及的地方,有事没事读几句,感觉甚好。
宋词,在我心里就如同“热门金曲榜”,词牌不同,别名也不尽相同。如“望江南”又名为“忆江南”;“归字谣”又名“十六字令”。往往是别名越多,很多人喜欢用这个词牌,佳作就会越多。或婉约,或豪放,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各有不同了。可无论豪放,婉约,我都喜欢。
最初的词都源于五代,盛于北宋。书中说,这其中的原因是赵匡胤设计的一场“杯酒释兵权”的宴会。此后,宴飨之风大开,词的需求量大增。当时百姓生活安定,都市经济的繁荣,加上君主的喜欢,所以宋代成了词的鼎盛时期。
最喜欢读苏轼、柳永、辛弃疾的词。柳七的词婉约得美不胜收,“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么美的词,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子,执红牙拍板吟唱。而东坡居士的“大江东去,浪涛尽”更为阳刚,适合关西大汉那种更为浑厚雄壮之声来诵读。有一个文武双全的词人,既能写出动人的词篇,也能上战场英勇杀敌,这个人就是辛弃疾。他将自己的抱负、心志写于词中,他善于把文章中的句法,对话,议论,白描等手法融入词中,创造了“以文为词”的特色……
在日出,在黄昏,在春夏秋冬四季轮转中,在不同的日子里,读一首首喜欢的宋词,就如同看一部部精妙绝伦的微电影。有场景,有人物,有事件,有近镜头的特写,有远距离的拍摄等等。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荡气回肠,余音绕梁的感觉。中华古典传统文化,值得一读再读,苏东坡,欧阳修,柳宗元,辛弃疾,李清照,秦观,周邦彦,贺铸,晏殊……这些名字,就如同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星星,挂满了天空。词里词外,不止有情爱风月,也能反映历史。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提到,词对于人生不同经历的高度概括可分为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慕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的《青玉案》)此第三境也。这样的三种境界,虽然有“断章取义”的嫌疑,有些违背这些词的原意,但也是贴切的比喻,更能让人读了之后,知道词的背后联想是无限的,词的美妙之处又何止于此。
静心读诗词,确实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享受。喜欢独自一个人,在宋词里流浪,寻寻觅觅,透过词人们或伟岸、或凄冷的背影,看见他们心中美不胜收的山水,还有那真挚的家国情怀。
来源 大庆油田报
作者 大庆市作家协会 石红霞
编辑 杨帆
责编 张靓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