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大庆,这里就是我的故乡。我的姥姥、姥爷和父母都工作在第二采油厂,可以说作为“油三代”的我是个地地道道的“萨南人”。印象中,儿时的萨南油田能从大年初一热闹到下一年的大年三十,街道上从来不缺来来往往的人,每一处似乎都充斥着欢声笑语。
孩子们最喜欢就是大年三十,漫天的爆竹声掩盖了电视机里春晚的掌声,秧歌队从晚上8点准时开扭,从广场一直延伸到厂部的大门,好几百米的路上,人们身着红色、橙色、绿色秧歌服,五彩斑斓的颜色装点着第二采油厂的大街小巷。扭着扭着,两个队伍一旦“交火”,那锣鼓声、唢呐声便越发响亮,非要比出个高低上下。
正月十五还没到,广场上已经开始布置节日的花灯,各单位制作的花灯各有特色,有二龙戏珠、嫦娥奔月、大龙船……可以看出油田人丰富的创意和想象力。元宵节的夜晚,萨南人赏花灯、猜灯谜,朵朵绽放的礼花瞬间照亮了整个天空。
夏季来临时,萨南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我们坐在路边的铁管子上,看着露天电影,白色的幕布上播放的是陈佩斯的《父子老爷车》,小孩子们看得起劲儿,完全顾不上蚊虫的叮咬,直到天彻底黑下来,才意犹未尽地被父母“拎”回家。
萨南公园里的动物园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小景点,里面有狼、有猴子、有梅花鹿、有荷兰猪……每天来看动物的人络绎不绝。我的父亲曾经在报纸上发表过一篇名为《萨南动物园》的小稿,里面写着:“公园里有两只熊,棕色的叫棕熊、白色的叫白熊。”而我,在公园里一次熊也没见过,只能在他的文字中想象熊的样子。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喜欢读书的父亲在我学校的对面开了一家书店,因为父母都要上班,书店基本上是关着门的,偶尔姥姥会过来帮忙看店。这样“懒洋洋”的做生意方式,收入自然是十分微薄,每到开学季,来看书的学生堆满了这个不到20平米的小屋,可到了寒暑假,来买书的人屈指可数。一次,外面下着鹅毛大雪,地上堆着厚厚的积雪,一天下来,只有一个小学生来买东西。这样随性的书店,仅仅维持了一年就结束了营业,随后厂区里最后一片平房区也被夷为了平地。
20年转瞬即逝,如今的第二采油厂早已不复当年“热闹”,广场和公园已经翻新了多次,那个曾经“著名”的萨南动物园也早已不在,大街上再也没有了扭秧歌的大队伍,那些逝去的时光只能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在闲适的日子里慢慢回味!
作者 第二采油厂第七作业区 刘馨阳
编辑 杨帆
责编 张靓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