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假,学校会给老师布置的作业单中有一项就是阅读一本书籍。翻来覆去,刘善娜老师的《把数学画出来——小学画数学教学实践手册》引起了我的注意。
书中并非高深理论,而是刘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的关于探究性作业的操作性策略。包括探究性作业的开始年级、主要类型、设计重心、布置时机、评价策略等多个方面。更多的是关于探究性数学作业研究的实践案例,即按照年级、主题和类型有序呈现三至六年级的作业题目以及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案例,并附有教师的精彩点评,从而有效地指导一线教师运用此作业设计,更能从中看到学生眼中的数学。
其中,有几处精彩,与大家分享:
(一)让学生“评价”学生作业。
为了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学会付钱、找钱,体验付钱方式的多样性,积累购物经验。刘老师设计“小小超市”,利用人民币学具,扮演“顾客”与“售货员”角色模拟购物,课堂效果还不错。但课后作业到单元测试,孩子们的错误一次又一次冲击了刘老师的底线,为了还事情一个真相,刘老师果断采用“后测”的方式,设计探究性作业,让学生“评价”错误,究其原因。
这看似是在评价别人的作业,实则是对自己的“错误”再认识的过程,要完成从“找原因”到“找方法”。勘误中思考探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二)开设“数学门诊”,招募“森林医生。”
数学门诊会选择在单元学习知识结束后,由学生申报门诊医生。如果是“坐诊”医生,那就要在诊断别人的问题、提出诊治建议后撰写一份“实施诊断记录”作业,对自己诊断过程中遇到的主要“病症”的形式、原因进行描述,并提出自己的有效“抗病”策略。如果是“数学患者”,就在问诊后撰写一份“我的求诊记录”作业,对自己求诊的问题以及困惑,或者现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进行描述。
书中刘老师写到:基于解释的探究性作业是引领孩子经历概念的“符号抽象”和“形式抽象”,透过概念的表面,以“再创造”的方式解释概念。侧重于概念学习后对概念本身的直接表述。
书中刘老师还提到:教师做研究,就需要琢磨小孩子的心思。花长时间去琢磨,改进自己的教学。这样不断的循环,不断的研究,才是一线草根老师理想的研究方式。
相信有刘老师这样的前行者为我们指引方向,每一位有思想的老师都会有新的收获,新的突破!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