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情境中来 到实践中去 ——应用文习作《学写倡议书》观摩反思 郑州市惠济区花园口小学 郝晗妤 12月7日那天可谓是收获满满。除了常规工作,上午我听了三节习作教学观摩课,下午又进行了市中心组的教研活动。在听过了于老师和教研组内各位大佬们的点评之后,我更是收获颇丰。由于上午的第三节课李老师执教的《学写倡议书》刚好是我所执教年级刚刚讲过的内容,故,我以应用文习作《学写倡议书》一课为例,整理心得如下: 一、明确习作意图,把握教学目标 《课标》对高段习作的要求是“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学写常见应用文。”倡议书就是常见的一种应用文体。而李老师在创设情境“校园环保倡议书征集令”的环节中,也给学生出示了什么是倡议书,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使用倡议书。 而本次习作内容是围绕本单元人文主题“保护环境”写一封倡议书。对应本单元语文要素,本次习作内容可以围绕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写,使环保意识扎根心中,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自己关心的其他问题写。教学目标:第一,能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第二,写倡议书能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清楚。所以本次习作的最后我们还可以布置一份同学们关心的其他的问题(不一定非得是环保问题)写一份倡议书与大家分享。在李老师授课的环节三“学写倡议书”中,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一时学习例文,总结写作图示,明确倡议书包含的内容和要求。 二、链接生活情境,激发写作动机 倡议书作为一种应用性文体,和其他作文相比,更需要链接学生的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李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她在导入环节,通过播放破坏环境现象的图片让学生走进生活,发现身边的环保话题。通过同桌交流说一说针对这样的不文明行为,作为小学生,能做些什么?有什么改进的方法? 这一环节,我在处理的时候,播放一些更贴近于学生生活实际的图片和视频(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课件最后都有德育处播放的如:乱丢垃圾、垃圾箱里很多没有用完的作业纸、摘花、拔草坪里的草、校门口垃圾箱里各种白色垃圾袋、一次性筷子……),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所以,在导入环节,我认为,应该从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会关注身边现象的意识,由近及远,可先从学校开始。而,李老师设计的“记录单”也将生活中的破坏环境现象情景化,见下面分享。 三、搭建写作支架,快速掌握方法 李老师授课的环节二主要是交流活动——同桌两人交流、观察、补充记录单。我个人认为这一环节是本课的最大亮点,李老师出示的“记录单”中的“最想改善哪一种破坏环境现象”、“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哪一类人身上”、“这种现象目前带来了哪些影响 ”、“我能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人群,提出至少三条建议”内容,分别指向的就是倡议书结构中标题、称呼、原因或现状以及正文中的举措等几个部分。她巧用“记录单”让学生进行填写、标注,而这部分内容又直接转化为学生习作主要内容。给学生搭建写作支架,帮助学生梳理习作内容,快速掌握方法的同时让习作更有逻辑。李老师一定在课下做了大量工作,深入分析此阶段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点。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为此,我听完课后,针对这一节习作内容又重新给孩子们上了一节课习作课。借助支架,让我的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学生能针对卫生区内经常有同学们隔着栅栏扔垃圾现象提出建议,完成倡议书,特别是措施,能够做到主次分明,表达清晰,并张贴在学校公告栏栅,尝试解决问题,达到一定的效果。 四、明晰写作标准 提升评改效果 李老师在出示写作目标的同时,让学生回到记录单中,依照写作标准 仿写自己的记录单,并用红笔做适当的批注。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倡议书后,领着学生修改的时候出示评改的标准,而评改的标准和写作的标准是相呼应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助标准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有方向可评。而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时让学生习作后有自我修改、同桌交流修改、代表分享等环节,树立了良好的修改习作的习惯,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听了李老师的这节课,让我又一次对应用文习作倡议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写倡议书对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社交能力都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学习撰写倡议书,尝试解决问题,让语文学习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形成语文能力,这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声明:由于担心规定时间内抢不到每天三篇发表名额,此文已在本人个人博客发表,非抄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