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小儿不识月》
古朗月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儿时读《古朗月行》,觉得作者好傻,月亮都不认识吗,一会儿盘子一会儿镜子;长大后读《古朗月行》,觉得诗人把简单的一个月亮一会儿比作玉盘,一会儿比作镜子,特别风雅又有诗意;现在,在儿子的课本中又一次读到《古朗月行》,就特别羡慕作者自由畅意的奇思妙想。
同一首诗,不同的年龄,不一样的心境,读出的味道也截然不同。记得小学生我的作文像流水账每次老师让写日记和作文都是如临大敌,写个句子感觉都需要掏空大脑。可不知为何,上了中学以后就突然开始喜欢读度写写。从《闰土》到《呐喊》,从“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到“一个个像伸长脖子的鸭子”,鲁迅文字中的激奋和暗喻让我对他文章如痴如醉,更是在与同伴聊天时,每每引用那句“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彰显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温暖鸡汤”。再后来,我又深深喜欢上《匆匆》里面的经典,“早上我起来的时候……”,突然间我觉得朱自清就是我追随的“灵魂”,于是开始读《背影》、《春》……
少年时代的阅读让我对文字充满“好奇”,同时也让我收益良多。我不再局限于读鲁迅、朱自清,连华罗庚的《统筹安排》都让我记忆至今。同时,我也开始写出范本文章,开始主动记日记,开始订阅杂志图书,甚至有段时间还尝试写诗,写短篇小说。现如今,再拿出那一本本厚厚的日记本和文章册,还是能瞬间打开年少时的点点记忆。
人们常说“年少不知愁滋味”,长大后的我特别认同这句话。但我同时也在反思,在“愁滋味”中踟蹰前行的时候,是否丢掉了“年少的梦”呢?回看往夕,我读的书越来越少,积累的文字记忆似乎也在慢慢消退,好久没有遇到让我欣喜若狂的“好词、佳句”。是谁夺走了我的“阅读时光”呢?此刻,我只能羞愧的掩面低头,一定不是“愁滋味”的祸首,是懒惰的自己,让无谓事件夹杂在日常零碎中,直到《小儿不识月》再次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才惊醒,好久没有和“老朋友”的促膝长谈了,忘记的“喜悦”的味道了。此刻,让我再次捧起李白,去文字的海洋中徜徉把。
老大不知羞,弃书电子间;惊闻呼唤声,疾步走上前;罪过罪过,来也,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