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学生的名字,拉近师生的关系
郑州龙门实验学校 任欢
刚参加工作时,曾听老教师分享班级管理经验中有一条,“记住学生名字”,初听不以为然,细想至理名言。
还好,我的记忆力不差。
那天早读,匆匆地就接到一份新的分班名单,接手一拨新的学生。学生们的名字,寄予了家长深切的期许,似乎都要经过大师点化,所以往往会遇到很多生僻字,若是遇上同年的,这份期许就显得从众了些,重字的就很多了。也有不找大师的,常常是把父母之爱凝结成四个字的名字,害我差点以为百家姓里多了很多复姓。于是,我经常会提前查查字典,把名字读懂了。
可是,我需要立马在新班级里站定,念着名字确定报道学生。我扫了一眼名单,果然,金木水火土,哪一个多一点就能组成一个不认识的字。识字不识字,先认半边字,我小心翼翼地认读这些形声字。没读几个就遇到了个大难关,“爨”姓全国大约有1000多人,小概率事件竟被我遇上了。这也成为我印象深刻第一个记住的名字。因为戴口罩的原因,基本上一天过去,我才把学生对号入座,但学生口罩摘掉后,我就似乎陷入了脸盲症的状态,不能准确认出了。
因为担任七班班主任,同时也兼任七班八班的教学任务,自己管理的班级尚且如此,八班的学生更是陌生感十足。拿到八班的花名册,认读一遍,这些名字就像学生一样半遮面,记下来的很少,上课提问,以行列开火车或者走在跟前示意的方式,倒不用喊出他们的名字。课堂的氛围总觉得惨淡了些,学生眼神里透露出来的皆是漠然。
师生的磨合是需要契机的。那天,周三,正在八班上课,被通知学生要去做体检,呼啦啦去了,又零散散回来了。课肯定没法讲了,趁此机会,我坐下来,一个个询问学生的名字,大概十来分钟的时间,按照现在的座次,我已经记全了。就是这小小的事,竟让我们的感情升温了。
在此之前,子赫同学一上课,总是一副弯腰驼背、吊儿郎当却又桀骜不驯、满脸不屑的样子,那天,我成功地记住了他的名字,并隐去姓直呼名地称呼他,使得我俩关系破冰。他的眼睛突然亮了,抬起头认真地盯了我一会儿,坐直了身子,还把耷拉在桌子下的手臂放在了桌子上。我把子赫、子珞、子皓、子卿等名字归类记忆,竟神奇地找到了他七班的龙凤胎姐姐。之前,他俩截然不同的表现是绝让我联想不到这一层的。原来,记住名字也是认识学生,走进学生的第一步。
班里诸如此类的同字名太多了,单是含有“宇”字的就有一大堆,这让我对两个名字深感苦恼,一个叫“李涵宇”,一个叫“左宇晗”。当时并不知,两人的“晗”不尽相同,脑海里只觉得名是相反的,一喊就错。李涵宇低头扣着指甲,尽量掩饰着内心的小失落,我感觉抱歉极了。一下课,我就在办公桌上找花名册,巩固这节课的成果,避免忘记。也准备下节课第一次提问就叫李涵宇,让他知道老师努力记住他的名字了。他带着惊诧的眼神里还有一丝欢悦。自此,我们师生的交流也走进了内心。
不仅是他们,八班的学生与我都有了神奇的化学反应。那天,我像考试一样,一遍遍地叫出他们的名字,只用那么短的时间,学生都震惊了。加之,我的课堂提问从此将随机点名,学生又敬又怕我,课堂氛围都好了许多呢。当我能分清他们的那一刻,所有印象的叠加和行为的关注,让我对每个学生有一个完整人格的认识,我也慢慢喜欢上了这群孩子。
名字,对于陌生人来说,也许只是一个代号和称呼,对于熟悉的人来说,那是世界上最动听最重要的声音。一开始就记住学生的名字,当学生听到老师脱口而出自己的名字,仿佛就是得到了一种附加的赞美,内心充满喜悦感和满足感。师生从前别无交集,相遇便是通过名字建立印象,产生兴趣。一切心灵的交流和灵魂的触动才是教育的发端,老师赋予名字多少次的意义,也将产生不同效力的教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