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与品景 现代人追求养生,希望健康长寿,于是有人讲究饮食起居,有人着意锻炼身体,有人花钱进食补品,有人读书治病,更有人躲开城市的喧嚣,蜂拥而进山野里栖身,赏景又祛病,真是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品位。余愚钝,出身农家,自六岁发蒙,认准了读书这条道,50多年读过的书也算等身,见识了一些没见识的所谓知识,及至近些年行过万里路后,才觉得自己见识肤浅,知识有限,而风景无限。于是不免感叹:读书乐,品景乐,不乐亦乐!先说读书。“书犹药也”西汉学者刘向如是说,即书可以治病。当代文学家钱钟书进一步认为,“书是精神健康的炼金术”,即读书是人类走向精神健康的最佳方式。莎士比亚更是把书比喻成“精神旺盛的营养品”。读书能滋补身心,使人接受新观念,获取新知识,充满新情趣,实现新追求。一句话,书是滋补肉体和精神的最佳补品,舍此无它。正是基于对读书的非凡体验和认识,自古劝学者络绎不绝,很是中肯。 近读《读点经典》,感觉清代诗人袁枚的“借书说”颇有道理。他在《黄生借书说》中写道:“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他用自身的经历道出这样一种普遍现象:少年时无书可读,而好读书的心情却十分迫切,待到家里好书积案盈箱充架时,却往往迁延时光,未及披览,结果是“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书架蒙尘,自叹时光匆匆流逝的可惜,可又有什么用呢?于是袁枚主张借书看,这样,“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袁公用心可谓良苦,目的依然是劝人多读书,读好书。 当下,网络时代的读书,更是无法用一个“借书说”来劝人读书,因为网上的“书”实在太多,打开网,尽可找到你需要的文章、书籍,各种资料汗牛充栋,数不胜数。然而,浮躁的世人要想使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活得有意义,活得有模有样,活得有价值,活得深刻而不浅薄,你必须拿起书来,静静地读,慢慢地品,深深地悟,这样,才能有所得。否则,你无以立身,无法成志,更难以立言。 再说品景。品景其实和读书有许多共通之处。走进一个景区,其实就像打开一本书,有没有风景,你看在眼里,体悟在自己。有的人,一目十行,看也看了,却什么也没有记住。正像导游所说:“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了景区,不停拍照,回到家里,别人一问,啥也不知道”。这种旅游,景是看了,毫无意义。而有心人,决不是这样,他们看过之后,却能欣赏到美丽的景致,增知识,长见识,叫作“字里乾坤,文旅融合,寓景于情”,收获颇丰,区别很大。至于感悟如何,是否感动自己,那也全在你自己。 这就像一本书籍,有一百个读者可能会有一百种感受一样,读书若看景,有的人悟得透,有的人读是读了,却全无收获。读书其实就是读者和作者的一次次心灵对话,时代不同,人种不同,男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不同,目的不同,感受不同,获益也不同。品景同样如此。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奇伟瑰怪暂且不论,但从品景的角度看,还是踏名山访大川,既能赏景,放松心情,融入自然,又能体味人文精神。 “五岳归来不看山”,那是因为泰山之雄、华山之险、衡山之秀、恒山之奇、嵩山之奥冠盖中华,古今闻名。“九寨归来不看水”,那是因为九寨沟如诗如画的七彩水世界一览无余,难有出其右者。“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不一而足,名山就像经典名著,反复阅览百看不厌,固然是美景在里边,其实还有亘古不变的审美与人文精神在里边。细想想,即使景再美,如果抛开人类共通的文明与精神,还有所谓的景吗? 作家王剑冰老师把周庄写成了《绝版的周庄》,令周庄人感动,于是把它刻在石碑上立于周庄村口,文里有景,景里有文。我推而广之:行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就如翻阅帝都的明史清史;徜徉在广州的珠江畔,就是审视中国的现当代史;走在豫西伏牛山的盘山路上,就像在聆听老子讲《道德经》;登在泰山的十八盘,就像看到秦始皇的朝拜大军行进在封禅的路上———如此的看景、品景,让我觉得五千年华夏文明史其实本身就是迷人的风景,只是需要我们慢慢地细细地品赏。 噢,读书是我一生的快乐,品景更是我这辈子的至爱,能在读书与品景中交游和采练,我特满足。我在想:此生徜徉在书和景的世界里,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那一定是我想要的大境界、大品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