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情分享是美德 ,伙伴夸奖好人格 -----读《入学早知道》有感
有位父亲从儿子上幼儿园第一天起,每天都会让儿子带包纸巾,告诉他,如果班上哪个小朋友哭了,就拿张纸巾帮他擦擦眼泪,同时告诉小朋友:”我很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我知道你很难过或委屈,没关系,有我和你在一起。”如果哪个小朋友摔倒了或弄脏手了,就默默递给他纸巾擦干净或帮他擦干净。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高中,儿子的人缘关系都特别好,同学们都很喜欢他,尽管成绩不是特别优秀,但选“三好生”或班干部,他一直都会得到高票。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成人们总是认为只要尽自己所能地给予幼儿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学习生活环境,这便是对幼儿最高层次的照顾和关怀。其他的事情就不需投人太多的精力和关怀,以至于忽视了幼儿是否具有同情他人、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这种现象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大多数孩子缺乏爱心,不懂得谦让、不懂得关心他人、不懂得尊敬师长,更不懂得回报他人的爱,蛮横、自私,合作与分享能力差。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使成人往往忽视与幼儿进行沟通,忽视了对幼儿心理需要的满足,以致造成代沟。幼儿间相互交往的机会与时间相对减少,缺少施予别人同情的环境。随着竞争的加剧,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自身而排斥他人,这种现象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 。 有些家长重知识、技能教育,忽视同情与分享的培养。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受人欺负,对幼儿进行消极教导,如“他打你,你就打他”“想玩你就拿”等,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自身缺乏同情心与分享心,难以给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有些家长只给孩子爱,却不教孩子爱同伴、爱别人。这就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不考虑他人感受的习惯,缺少必要的同情与分享行为。 有人曾在幼儿园里对一位衣服穿得较多的小朋友说:“外面有一位同学衣服穿的少,冻得发抖,请你脱下一件衣服借给他穿一下好吗?”那位小朋友听了以后,大叫道:“不借,不关我的事!”接着,他又向别的小朋友借,结果,这些小朋友都摆出种种理由,就是不肯借。 同情心对幼儿的道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使人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愿望和需要,进而见诸行动给予相应的关怀、支持和帮助。作为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同情、分享与一个人的认识、态度、动机、行为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大班幼儿的心灵特别敏感,同情的对象十分广泛。在这一时期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就会使孩子保持一颗善良的心灵。如果在这一时期错过同情心的培养,等孩子升人小学后,接受新的环境,再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就变得困难。大班处于幼小衔接的年龄,如果缺乏同情心,不会与人分享,升入小学后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就无法与他人友好相处,很难形成群体意识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会导致被同学孤立等严重后果。因此在幼儿大班时期培养他们的同情与分享行为是很重要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帮助幼儿做好人学前的社会性适应准备,使儿童能在各种活动中去体验社会情感,提高其适应小学的能力。 同情心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他们成人后进行交往工作的一种基本情感。幼儿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存在于世界,开始与周围的世界建立联系。幼儿是弱小的,是惧怕强暴与伤害的,需要成人的关心与保护。大班幼儿面临着升人小学,接受新的环境,培养同情与分享行为就变的更加重要。处于幼小衔接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必须要具备同情心,能与他人分享。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同情心,对人由衷的关怀,这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这正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要激发幼儿的内在需求,让幼儿成为同情、分享的主人,让分享回归原有价值。 郑州市二七区马寨镇中心幼儿园 王晓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