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窗外那些背着新书包快快乐乐走进新学期的孩子们,我的内心思绪万千。
我是七十年代初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家境和普通人家相差无几,过着物质生活虽然贫瘠,但在精神食粮方面却能充分得到满足的日子。由于父亲出生在旧中国的一个小职员家庭,受家庭环境的熏陶,父亲从小就酷爱读书,这个习惯陪伴了他的一生。在他的影响下,我从小就趴在炕沿上,从哥哥姐姐读过的小人书看起,随着年龄的增长,识字量也逐渐增多的情况下,我也和父亲一样,捧起家里那一本本大书开始像模像样的读起来。这个阅读的习惯也伴随我走过了大半辈子。
由于哥哥姐姐和我年龄相差比较悬殊,他们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无人看护的我,在学校当老师的母亲经过和校长的通融,不到六周岁,我就背起了小书包,跨进了一年级的学堂。当时十年浩劫刚刚结束,大人们都在全身心地投入到文革后百废待兴的国家建设中,整天忙于工作,哪有时间和精力管孩子啊?不像现在的孩子,出门不是坐私家车就是坐校车,当时的我们,无论家里离学校有多远,无论刮风下雨,都是或独行,或仨一群俩一伙的结伴同行。这种散养式的成长经历,在培养了我们的独立意识的同时,也磨炼了我们的心智。那时路上的机动车很少,但是畜力车却是随处可见,拉车的牲口们的心态和行为准则是完全不受人为控制的,在它心情舒畅的时候,它会驯服地听从车老板的指挥,如果赶上它心情不好,偶尔就会尥蹶子,或者受到惊吓,在路上狂奔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危险无处不在,小小的我,那时就学会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当时我就读的学校条件有限,没有那么多充足的教室满足全校的学生同时上课,于是学校实行的是半天制教学,就是不同年级的学生分成上下午轮流使用同一间教室上课。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母亲正教其他年级,我就无法在她的耳提面命下聆听她老人家的谆谆教导了。由于是半天制的教学,同班的同学们都是半天上课半天玩耍,过着欢乐无忧的童年生活。无人看护的我,母亲担心我和周围的孩子玩野了,她就时刻把我带在身边。她有课的时候,就在她的班级给我找个角落让我或是写作业,或是看书。她没课的时候我就待在她的办公室里,或是读书,或是看她批改作业,偶尔母亲也会把她所在班级的学生写的作文拿给我看,给我讲解文章的优缺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或许文学的种子就是在那时开始在我心里生根发芽的吧。
早已过了不惑之年的我,现在偶尔还是会和母亲抱怨,我的童年整日除了看书,还是看书,根本没有同龄人该有的那段快乐时光,母亲沉默了一会儿,对我说,儿子,我不是让你养成了热爱读书热爱写作的好习惯了吗?我回头看了一眼我家整面墙的书柜,莞尔一笑。是啊,感谢母亲,虽然我的童年失去了很多嬉戏的乐趣,但是热爱读书这个好习惯却陪伴了我的整个人生,也改变了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