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庆油田工作了几十年,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看着油田由会战初期的一片荒原,发展建设成当今的现代化石油城,一种自豪感、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忆往昔,浮想联翩。
记得1962年冬,我在钻井工程指挥部井架安装大队实习时,天特别冷,气温都在零下40多摄氏度。在帐篷里,天然气熊熊的火焰把地中心的铁桶烧得通红,可四周却仍然很冷。真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但人们都甘居帐篷,没有怨言。
一天早晨,我穿上新发的翻毛羊皮大衣、大头鞋,戴上狗皮帽子,上了接送职工上下班的解放牌敞篷汽车。那时,大庆没有路,车在草原上像脱缰的野马,自由奔驰。车卷起的黄沙,像长长的尾巴,跟在车后。
到了井场上,我的任务是刨绷绳坑,要求是:一米宽,两米长,两米深。土冻得很硬,一镐下去,只能刨下一点点,且越往深处越难刨。天那么冷,我却干得浑身是汗,热气腾腾,眉毛和头发都结成了冰霜。那时人们的思想非常单纯、朴实,想得最多的就是铁人王进喜说的那句话:“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午饭,就是早晨上班时带在身上的玉米面大饼子,冻得像石头一样硬。没有水,无法下咽,就去水泡子刨冰。冰的中间层最好,没有灰尘,没有污染,清澈透明。茫茫草原,千里冰封,找不到挡风避寒之处。我们蹲在地上,啃一口大饼子,再啃一口冰。
有人用诗句记录当年石油人的乐观生活:
天当房屋地当床,棉衣当被草当墙,
野菜包子黄花汤,玉米饼子分外香。
夜幕降临了。百灵鸟不在空中拍打着翅膀歌唱了,躲进了草丛中;獐狍野鹿,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那狼嚎声,时隐时现,时远时近。值班车打开大灯往回飞奔。月光下,浓烟滚滚处,便是居民区了。那时,人们住的是地窨子、干打垒,做饭冒出的浓烟,久久不散。那时,大庆的麻雀都是黑的。小孩儿要是不注意,把石油弄在身上、脸上、手上,就成了“小黑人”。
我非常羡慕新时代的石油人。他们住的是楼房,明窗净几;坐着大客车或开私家车上班,多么敞亮、舒服;工作服轻便、漂亮、时尚,显现了新一代石油人的精神风貌;在工地上吃饭,有保温餐车,不再风餐露宿……而今的石油人,真正过上了美满幸福的小康生活。
1978年,邓小平视察大庆时说:“要把大庆油田建设成美丽的大油田。”今天,石油人可以自豪地说:美丽的大庆油田已经建成。
大庆交通发达,有高铁、机场,人们出行十分方便快捷;大庆有“百湖之城”的美称,城在湖中,湖在城中;楼区有油井,油井在楼区,既是生产小区,也是生活小区,这是其他城市所没有的独特风景线。大庆如今已是一座花园式的宜居城市,先后被国家评为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
我总想看看油田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巨大变化,有时,便让孩子开着小车,带我到油田各处转转。每当我看到万里草原上布满了一排排的抽油机时,我就兴奋不已,感叹不已。
来源 大庆油田报
作者 大庆油田职业学院 韩付
编辑 杨帆
责编 张靓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