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甘肃玉门市,一个叫“殿臣”孩子降生了,故事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1959年9月,在松嫩平原上一个叫大同的小镇附近,从一座名为“松基三井”的油井里喷射出的黑色油流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当时正值国庆10周年这片荒凉的土地被命名为“大庆油田”。彼时,那个叫“殿臣”的孩子23岁,响应国家的号召来到大庆建设这片年轻的油田,他不会想到这件事会影响世界、影响几代人。
1963年,《人民日报》发表消息:“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也是在这一年,殿臣的第二个孩子“东生”出生了。不久,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上发出号召“工业学大庆”,“殿臣”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不辜负党中央对大庆这片土地的殷切期望。也一定要好好教育“东生”让他将来也成为一名合格的石油人。
1997年,广播中传来深入学习“新时期铁人王启民”的声音,坐在去往驻地车里跟着爸爸去上班的孩子问,“王启民是谁?为什么要学他?”爸爸说,“王启民是新时期铁人呀,就跟王进喜爷爷一样厉害。”“那我也要像他一样厉害。”孩子说到。这个孩子叫“峰”,而他的爸爸就是“东生”。此时的“东生”也成为了大庆油田的一名工人,名副其实的“油二代”,他望向窗外,看着油田路旁那成片成片向日葵田欣喜地笑了,仿佛看到未来的“峰”面向朝阳茁壮成长样子。
2011年,此时23岁的“峰”,也已经“子承父业”光荣地成为了一名石油工人,正儿八经的“油三代”。刚参加工作时公司领导带领新来的青工参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学习铁人精神,看了这一切的“峰”突然想起爷爷“殿臣”大概也是自己现在这个年纪来到这里工作。从“干打垒”到“露营房“,从“电风扇”到“空调机”心中油然敬佩,感叹父辈艰苦创造的生活、感叹社会日新月异的进步生活变得富足、感叹祖国变得这样强大繁盛。也同样是这一年“峰”光荣地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
2021年,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已经是已经是一名党员的“峰”即将迎来他的“宝宝”,面对这个即将到来的小生命,“峰”的心中充满无限的感慨,感慨时间的飞逝、感慨生命的广度。而“峰”作为一名共产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必将承先辈宏愿继续弘扬革命精神。而他的“宝宝”作为他生命的延续,无论未来何地也将会带着一颗“赤子之心”替他、替先辈来见证着这个“百姓安好、山河无恙”的中华大地。
“殿臣”来到大庆油田参加“大会战”、“东生”子承父业成为石油人、“峰”踏着新时代的朝阳走上油田岗位,老、中、青三代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引领下,前赴后继地努力着,三代普普通通的石油人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对脚下这片土地、对自己的祖国的理解。“峰”不知道他的孩子知否还会在油田发光发热,但他知道他的孩子一定会在脚下的这片土地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因为他的孩子热爱脚下这片土地,还要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是“殿臣”、“东生”告诉他的。
三代油田人见证了大庆油田的60年沧海桑田,老中青三代见证了新中国成立这70年的繁荣富强,新一辈人将继续传承和见证着照亮华夏大地的“红光”。三代人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中国梦,“殿臣”“东生”“峰”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就像草丛中的蜉蝣灿烂而短暂,却也用小小的力量努力着让荒原变草原,见证着理想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传承仍在继续,油田人就这样不断传承来见证百年油田,百年中国梦。用传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努力地成为民族的脊梁。
“殿臣”是我的爷爷,“东生”是我的父亲,我是“峰”,一名正儿八经的“油三代”。这就是我的故事,故事总有开始亦有结束,但我的故事刚刚划上逗号,鼠标的光标依然在闪烁、手中的笔依然在疾驰,就像伟大的祖国和脚下这片土地上日夜不停歇的“磕头机”一样,一刻不停地书写着彼此平行却又交叉互伴成长的时间线。
来源 大庆油田报
作者 工程建设公司国内工程事业部 郭峰
编辑 杨帆
责编 张靓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