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我的成长伴着改革,春风化雨,阳光灿烂。
与我出生同年,中国诞生了九年义务教育。1993年,我背起书包出门“闯荡”。那年,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形式确立的“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使我的背包里除了基础课本,还装着思想品德课要配的道具、音乐课要吹的口琴、书法课要用的毛笔、美术课要调的颜料以及体育课要挥舞的乒乓球拍。我们的“德、智、体、美、劳”就这样被潜心挖掘、精心培养。现在想来,那些年课堂上的琅琅书声、课间的文体活动,还有孩子们在节日里的热闹欢腾,都是对中国义务教育的真实褒奖。
寒窗十余载,辗转阻从容,当怀凌云志,报国何楚雄?2012年,我交了硕士毕业论文,通过学位答辩,以大庆油田“油青儿”的名义正式加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队伍。怀着与家人欢聚天伦,更怀着与油田的不解情缘,我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家乡,带着满腔的豪情壮志,整装待发,去践行身为石油人的神圣感与使命感!
来到这儿我才发现,不学大庆油田的历史,就不会知道当年开垦油田的苦和石油会战的难;不读大庆油田的发展,就不会深谙建设“百年油田”的重任在肩。从前,我因年少而未能参与油田的盛世建设,今日却再不想错过他自此往后的辉煌。
1959年,大庆油田在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初期阶段粉墨登场。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拿下了大油田!他们就是“民族的脊梁”“真正的英雄”。“党的韧性,从根本上说源于党人的韧性。”1956年,王进喜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王进喜”到“王铁人”,这是极具时代使命的光荣旅程。“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不仅喊出了石油工人的豪迈,更彰显出身为党员的石油工作者的坚韧。
1964年,党中央提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从此我们便被看作“标杆”,视为“旗帜”。大庆油田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开发建设半个多世纪以来,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建成了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创出了领先世界的油田开发技术水平,涌现出以三代铁人为代表的英雄队伍。大庆石油人践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担“共和国长子”之责,为国之发展“保驾护航”。
1978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第三次视察大庆油田,得知油田正值高产稳产阶段,小平同志连连称赞,并指示“要把大庆油田建设成为美丽的大油田”。时下,放眼望去,视线所及便尽是小平同志所说“美丽大油田”的模样。
回看过往,大庆精神一直得到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培育和倡导。2019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时说: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份珍贵的政治殊荣。
石油工人心向党,铁人队伍永向前。多少年来,大庆精神指引人们实践奋斗,跨越百年。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庆石油人时常扣问初心,“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主旋律久久萦绕耳畔。
60余载,大庆油田不疾不徐,随改革步伐朝前迈进,循对外开放共赢发展。
60余载,油田儿女不惊不慌,借对外开放增识见广,乘教育改革心有担当。
信心就像太阳一样,充满光明和希望。作为年轻一代的石油工人,我们更应该该满怀信心,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积极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努力战胜成功路上的各种困难!
于不休不息、奔涌向前的时间长河,100年是如此漫长,长到人生难得一次遇见;100年又是如此短暂,短到抬头之时已开新篇。
如今,大庆石油人沐浴着中国共产党的灿烂阳光,于广袤油田放歌奔走,追逐石油百年路,助力中华复兴梦!
来源 大庆油田报
作者 第二采油厂第七作业区 刘红艳
编辑 杨帆
责编 张靓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