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期将至时,各种年货上市,琳琅满目,品种花样繁多,让人感觉只要花钱没有买不到的东西。可在我的心里不知怎的,总也找不出以往对过年的期盼,也许是整天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也许平时的生活几乎和过年差不多,也是这样好吃好喝的,不需要非等到过大年才来弥补平日的缺憾。年味儿在我的心里变得淡漠,感叹岁月匆匆之余,更多的是怀想小时候过年的味道,那是从骨子里散发出的期盼与兴奋。
小时候的我特别能吃,一个早上如果陪妈妈串三家门,可以眼不带眨的连气儿吃下肚。如今,好汉不提当年勇,就算面对满桌子的珍馐佳肴,是还没动筷子,就已经觉得饱了。
好生活养刁了我们的胃,我们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早已失去了对“味”的冲动,再也不会对年夜饭垂涎三尺了。或许,这也是人们觉得“年味儿”变淡的诱因。
当然,中国人对年总是有一种盛情,这份盛情并不会因为社会的变化而改变。春节,永远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作家冯骥才说:“年味儿”,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也就是说世界在进步,社会在进步,“年味儿”自然也应该与时俱进。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对“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与新载体。
伴随着改革开放43年的脚步,在我们眼中最盛大隆重最具有传统意味的春节,也带来了很多“升级换代”的欣喜……
上世纪70到80年代,年夜饭以家庭自制为主,几斤好肉,几件新衣就是普通人家最好的年货。8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商品逐渐丰富。据说那时的高档消费以“三转一响”为代表,“三转”指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是收音机。“万元户”备年货还可能是一台黑白电视机。
90年代,居民年夜饭渐渐丰盛,已有居民在餐馆订餐。鸡鸭鱼肉、花生瓜子、糖果饮料、服装鞋帽等作为年货已是常见。影碟机、传呼机、大哥大、小霸王游戏机等电子产品也流行起来。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年味儿自然离不开美食,而猪肉则是美食佳肴中的“重头戏”,因为猪肉的利用已经达到了零浪费。瘦肉最需要,做丸子,包饺子,配炒菜,花样百出;肥肉也不能少,要熬成猪油,大骨头往往是一炖一大锅,许多人家还要腌制起一些以便保存;就连肉皮也不浪费,炸酥了或者用来做皮冻吃,都是很好的下酒小菜。
进入新世纪,人民生活水平又上了新台阶,很多人准备年货更注重健康营养。过年走亲戚流行拎个包装精美的礼盒,更时尚一点的就送保健品。
现在的我们,办年货——不仅有现买现吃的家门口超市,手指轻点间,“世界卖场”近在眼前;吃年夜饭——除了自己动手DIY,预订饭店、快递上门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挂彩灯贴春联逛庙会……司空见惯的传统年俗中增添了很多与现代气息相连的新鲜味道。而文化旅游、贺岁观影、视频拜年……不断涌现的新年俗,又添加了享受节日的新方式。
当我们的物质生活实现了365天天天像过年,当我们在过节时不再为“囤年货”“添新衣”而奔波,我们才真正可以放松心情去体味春节文化的“内核”。
过年,是走出过去进入未来的门槛,生发着对生活的憧憬和现实的理想。一年365天,我们把心中的祝福融入这一时刻,让春节成为厚重历史与亿万人情感的聚合,拥有了深沉的文化底蕴。在回家的路上,在一项项年俗仪式中,一代一代的我们体验并传承着民族文化的真谛。虽然岁月流逝间,经济在发展、文化更多彩、科技在飞跃、社会在变迁,过年的表达方式也在习俗的演变中被赋予了更多新时代的特色,但传承千年的家国情怀、亲情与乡情却始终如一。年味儿,是具体的物质形式所营造的氛围,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与符码。
曾经,“年味儿”藏在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藏在晚辈孝敬长辈的那一杯酒中;藏在家家户户都贴上的喜庆春联中。如今,它藏在微博、微信、QQ的红包里;藏在悠闲的棋牌麻将、高亢的K歌里;也藏在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要说“过年好”的祝福里……
作者 中油电能供电公司电力设备修试中心 张悦君
编辑 杨帆
责编 张靓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