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波|“合璧”随想

2020-11-09 11:00:00 

要说给一洼水面起名,不是难事儿。说不难,还真难住了。

这个水面是“杏24井”遗址,直径也就百十来米吧。

10月31日,我们22人来到了这里。


微信图片_20201108162506


西南风夹着小雨,把遗址、人群乃至思念和追忆笼罩进一个世界,遗址成了主角,1960年春,大庆油田划分3个探区。杏树岗油田归二探区管辖,当时的领导,是李云和李敬。所钻的井,都是“杏”字号。

5月1日,“杏24井”开钻。

5月3日,钻至 513米时,水龙带断裂发生了井喷。经过两天两夜的奋力抢救,只留下了这个水坑。于是,也给李敬留下了彻骨之痛。他每次回大庆,第一件事就是来这里面水而思。

如今,60年过去了,遗址还是那个遗址,时代已经不是那个时代了。

“给这个水面起个名吧?”带队的刘培亮提议。

“叫敬思湖。”有人呼之即出。

“好!”我马上符合。

是盲从吗?不是。因为一个“敬”字,我想到了另一个“镜”字。

2006年6月15日,我应《文艺报》副社长老姚的邀请,参加了中国作家采风团,一行19人去了张家口。

18日上午,去了坝上的沽源。

车子刚要驶出市区,路右面一棵大树,细看是塑料树。树上一条大枝叉,从右向左横伸于路上空,过道后再垂下来,成了一个“门”。

“这个门,叫‘大镜门’。”张家口文联的老张站起来对着麦克说。

接着,他转身指向左前方山顶的那座寺说:“那叫卧龙寺。”

“老张,讲讲呗。”车内同行异口同声。

“大镜门之名,由康熙亲赐。卧龙寺之名,是由老百姓称呼。”老张讲了起来。

那天,康熙出巡,从乡下往张家口折返时遇雨。行至城门下,已是深夜。

“开门!”侍卫上前叫门。

“不能开,你们等明天早晨来吧。”守门卫兵应答。

“开门,皇上回来了。”侍卫大声地说。

“不能开,因为夜间不开城门,是皇上传的旨。”守门卫兵也大声说。

“别叫了,再找个住处。”康熙吩咐下来,他们冒雨去了附近那座寺院。

第二天,康熙进城坐进行宫,立刻召见昨夜守城的那位卫兵。

人们担心:皇上是要问罪杀头吧?

“不是。”老张一笑说:“是给那位士兵封官加爵,并给那座城门赐名‘大镜门’,希望凡从此门进出人,都要以这位士兵的忠于职守来照一照自己的行为。”

“后来老百姓因为圣上贤明,就把那座寺叫‘卧龙寺’。前些年大城建,城门和城墙都扒了。再后来,有人觉得门扒的可惜,地方政府就用塑料制了这棵树,制了这个门……不过,那座寺还是原形。”老张说。

哦!我一下子明白了康熙年间为什么出现了盛世。


微信图片_20201108162511


6月23日上午,从张家口回到北京,我去采访李敬老人。

李老可是大庆会战时有名的儒将。文学、政治功底儿怎生了得!我有点儿打怵。

电梯升至4楼,门开了。

“欢迎!欢迎!娘家又来人了。”我真没想到李老会开门迎接。

我还没坐下,李老就把糖、瓜子儿送到我怀里,连说:吃、吃、吃了也白吃,白吃谁不吃。我顿时不紧张了。

“你知道‘4·19’吗?”我刚坐下,李老问。

“不知道。”我说。

“不知道‘4·19’!那你还是大庆人吗?”老人有点急。

“李老为什么开口就提‘4·19’?肯定是他干的一件光彩事儿。”我心里想。

“难忘‘4·19’,二李出了丑……”老人严肃的说:“二李就是李云和我。李云是钻井指挥部的书记,我是指挥。‘4·19’就是4月19日开千人大会批我俩。”

“啊!”我惊愕了。大凡接受采访的人,都讲自己怎么怎么过五关斩六将,哪有开门就讲出丑这事儿的。

到底怎么看“4·19”?

《中共大庆历史大事记》一书中第98页,有这样记载:1961年4月19日,在群英村油建礼堂召开1000多人的大会。对钻井只讲张飞猛劲儿,不讲质量问题,再次提出严肃批评。李敬认真地检讨了自己的过失,承担了全部责任。


微信图片_20201108162514


原来,有名的1205标杆队,连出井打斜、失把火和死了人3大事故,有了不好影响。

接着看:钻井二大队大队长王进喜有事儿来晚了,刚进礼堂门口,1205钻井队1个工人对他说:“赶紧趴下”。

“趴下干啥?”铁人问。

那位工人说:“现在领导正发火批评人呢。”

铁人一听大声说:“披红戴花的时候,你们推着我往前头走。这回批评了,就叫我悄悄趴下当狗熊,不能这样。”说着他挺起腰板走上台,站在李敬的身旁陪着挨批。

此刻1000多人的会场一下子静了下来,连哪个工人发出了抽泣声都听得一清二楚。他们不为丢掉红旗而难过,而是为日夜操劳,没有一刻安生的钻井指挥们挨批而难受。

“责任不在领导,事故是我们干出来的,批我们吧。”工人们在下面发言:一个、几十个、上百个……

“不对!不对。问题出在基层,根子都在领导,错的是我。”李敬大声的说:“你们不要为我负责,而是要为国家负责,敢负责一辈子才行。”

会后,王进喜在大队召开了现场会,带领井队的工人们,狠着心,含着泪,把那口斜井填死,指挥部的领导也和他们一起背水泥。有人难过的说:填了井,标杆队的队史上就写下了耻辱的一页。

铁人说:没有这一页,队史就是假的。这一页不但要记录在历史上,还要印刻在每个人的心里,要让后来的人都知道,我们填掉的不单纯是1口不合格的井,而是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的坏作风。

“4·19”大会写进了大庆历史,成了一面镜子。

以史为镜,李敬革心洗面加倍努力。

1963年3月9日,在石油部召开的局、厂长干部会议上,李敬就建立岗位责任制情况,做了专题发言。康世恩说,李敬是岗位责任制专家,把我们石油企业管理水平又提高了一步。


微信图片_20201108162518


“敬”、“镜”……遗址前我随想着,推敲着,选择着:

当人们面对手握刹把铁人塑像时,该有怎样的担当?

当人们面对“杏24井”遗址时,该有怎样的反思?

当我回味“大镜门”和“杏24井”遗址之时,到底是叫“镜思湖”好,还是叫“敬思湖”好?

两天的推敲,我忽然产生了奇想:“遗址前,就立‘敬’和‘镜’两块碑。”

“不!”我把奇想中两块碑合为一块。一面是“敬思湖”,另一面是“镜思湖”。虽然有点怪,但很合情理。金币可以有两个不同的面,石碑为什么不可以双面合璧?况且,因“敬思”而为史镜;因“镜思”而生敬意,都寓意深远,有什么可奇怪的。


作者 陈景波

编辑 杨帆

责编 张靓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

热门评论
打开大庆油田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情暖重阳,乐活人生 2020-10-25 08:15:52
陈景波|“合璧”随想 2020-11-09 11:00:00
刘宇飞|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2020-11-08 11:49:24
刘佳|凤凰山游记 2020-11-08 11:35:42
杜长霞|生活不只是冰山 2020-11-08 09:00:00
贺丙臣|温暖 2020-11-07 14:00:00
于伟|拥抱冬天 2020-11-07 12:00:00
李欢欢|隔着半个地球去想你 2020-11-07 11:00:00
施文|精神的力量 2020-11-07 10:00:00
硬骨头人读书分享汇(四) 2020-11-06 11:20:53
没看够!下载个大庆油田呗!
大庆油田 有态度的新闻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