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向上而生,
还是顺流而行?
你爱特立独行,
还是中庸而为?
你要很多很多爱,
还是很多很多物质……
莉莉娅缺少很多很多爱,
真正的爱。
她选择了死亡。
蓝色,简约,厚度适中,这是《无声告白》给人的第一印象。它的英文书名直译也颇耐人寻味: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那些我不曾告诉你的事。
略显清奇的开篇,骚动着你的心:莉莉娅死了。带有主角光环的女孩,却在文首十字以内宣告了死亡。
为什么?发生了什么?怎么会这样?好奇心就这样被作者成功地圈禁了。
故事的叙述平实温软,但引人入胜。你想探知,你心存答案,却又自我否定。当你已翻阅过半时,却会常常存有一些思维的空白,跳脱出故事,延伸至自我,浸染日常,去往未来……
对,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仅是一个故事,用一种和缓流畅的笔触娓娓道来,但它又脱离于一个故事,像逐渐折叠而出的立体城堡,与思维相连,构建出与己相关的世界。
问题出现,故事的重点是什么?让书中人物命运交织在一起的症结又在哪里?“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句话位于本书腰封的上方,是作者给出的答案。
在我看来,这个“他人”是值得探究的。书中所说的他人包括了父母、朋友、亲人、爱人等亲密关系。可常人活在俗世,绕不开“情”字,真的能真空般自我,忽略他人吗?我的答案是:不能。
那么,鱼和熊掌既不能兼得,又不能皆弃,平衡点是什么?心中“沟通”二字慢慢浮现。
人人都知道沟通的重要,可有没有意识到丢失它,会杀人于无形?这本书让我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若是莉莉娅告诉妈妈,她只是不想再失去她,只是太害怕而不敢拒绝;假如莉莉娅告诉爸爸,她讨厌无聊赶场的聚会,讨厌即食的面包与午饭;如果莉莉娅告诉哥哥,他是她心中的乔木,拯救她的诺亚方舟;如果……那么,她都不会死。
莉莉娅生命中最遵从内心的那一刻,是与妹妹的唯一一次交谈,她告诉妹妹:记住,以后不想笑,就不要笑。
如果这一家人有沟通,尝试去沟通,有效的进行沟通,我想,大概他们会远离不幸,拥有幸福吧。
这样不沟通或沟通无效的状况,生活中也并不少见。我们经常会无意间忽略:是谁在说话,他说了什么。
我曾愤怒地咆哮出口:我都说了八百遍了!你呢?
我也曾魂兮归来赧然地问一句:你刚刚说了什么?你也是吧!
不曾想,沟通就在这样的忽略中,悄然断裂了。
早些时日,朋友让我推荐一些书目,当时刚看完《无声告白》不久,余温尚在,便顺势写在其中。因书名别致,作者又不曾听闻,朋友问我:这本书你还会再读它吗?消息闪动后,仍挂着鲜红的未读标记。
我也在思考,问自己:我会吗?
常说好书百读而不厌,温故而知新,它是吗?思绪的游离造成手指的迟疑,当指尖恢复跳跃时,我的回答也完整而清晰起来:这只是一个故事。可能未来在与孩子矛盾中,与父母争执时,受到他人束缚,忽略真实自我,忘记沟通,沉默不语,对,就是这样的状况下,再读会有时。
看,我们还是习惯遇见问题,解决问题,但我想,只要我们永远抱着一颗解决问题的心,这样的生活总不会太坏。就像网上打趣说的玻璃心,我觉得就该存一颗爱沟通的玻璃心,在沟通这一点上不能跨越,不能忽略,更不能伤害,它要时时发生,也要时时保护,与家人、与同事、与朋友,与企业、与社会、与世界,还有自我。努力的用心听,真诚地开口说,那么沟通也就自然而然发生,水到渠成了。
来源 大庆油田工会
编辑 杨帆
责编 张靓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