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遭际惯常的风色云影,心底里固有的新鲜与欢喜,也会变得波澜不兴,甚或熟视无睹。然而,那日与轮回的秋景对望,却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这才品出,相看两不厌,甚或生出相悦之情,该有多难。那需怎样的心境呀。
揣摩秋的风致,是要用心凝望的。那日得闲,我备好愉悦的心情,在一个阳光还暖、尚无凉意的午后,依于街衢一角乳白色的长椅上,久久注目素常的城市风情,一派近乎撒泼的秋韵便赫然流荡于面前。
徐徐的风在迷幻光影里如约而来,款款地穿过楼宇,轻巧地掠过湖岸,卷曲一湖皱水,明净的波纹粼粼漾开,星光熠熠。而一排排伟岸的杨树、婉约的柳树,挺直腰身,树梢摇来荡去,叶子“哗啦啦”散乱碰撞,金铃声脆,翩跹随风。再瞧一眼远处高高低低的树木,层林尽染,黄绿斑驳,橙红分明。缤纷的落叶,洒洒扬扬,一如金蝶联翩跃起,来而飘去。秋韵,轻叩心弦,在我特别瞩目的当口,就这么猝不及防地来了。
关于秋,向来触发情思。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千古绝唱;林黛玉“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的凄婉惆怅;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愁怨郁闷,凡此种种,读来九曲回肠,令人心碎。或许,秋色就是一种心灵的写意,是心绪的抒发,也是心情的印记。你的心里咋样,秋的气象就是咋样。
翌日午后,我在落叶铺地的湖畔彳亍闲行,感叹擦肩而过的红叶与翻波的湖水在秋的大幕下相映成趣,感怀头顶树木的叶子与枝条在风的牵扯中耳鬓厮磨,沉思漫想,感慨秋的前世今生。当再次凝眸与秋对视时,眼前的秋,枫树燃烧成火红,杨树摇曳着金黄,未尝寻到一丝的萧瑟与冷寂,反倒多了几分灿然、几缕从容。秋有秋的潇洒,秋有秋的内涵。我倏然被这绚烂的秋色感动。
季节的更迭,俨然生命的消长,对秋意的审视,其实就是对人生历程的理性思考。抽走了春的浪漫、夏的盛放,沉淀后的秋归于沉厚。走过了少年的懵懂、青年的奔波,人到中年的我,也已进入了人生的秋季,把握秋的旋律就显得极为迫切而重要。秋天是思绪的休整与经验的梳理,是博大的厚积与结实的沉淀,是泰然的情怀与超然的境界。人之秋季,须抛弃浮躁的虚幻,承受困厄的历练,守望坦然的奉献。秋,决绝地放下纷纷扰扰,放下了浮浮沉沉,抛弃了虚荣、虚妄,抛弃了喧嚣、喧阗。即便秋叶逝去,也要洒脱地化为泥土,毅然变成养料,深情地回报母体。
秋,风骨傲立,即便燃烧自己,也要缔造一片灿烂。秋不是独立的存在,它的厚重,源于春夏冬季节的积聚、沉淀,它传承着血脉,延续着禀赋,高高擎起绿色的向往、生命的执着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有人说,秋是敦厚、烂漫的;也有人说,秋是苍凉、萧索的。我想,探寻秋的内涵,体悟秋的味道,练就秋的心智,就看人的心态了。其实,秋景即是心境。
作者 黑龙江省作协会员 杨乃平
编辑 杨帆
责编 张靓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