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北大教授宫玉振讲兵法之四
战争的最度境界
孙子是一名将军,可他追求的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那么,什么才是战争的最高境界呢?他的全胜思想又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
全胜的境界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就提出了“全”和“破”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什么叫全?什么叫破呢?其实作为一名兵家的孙子,对于战争的本质,他有很深刻的认识。
战争是一种暴力对抗的行为,那么暴力总是包含着巨大的破坏性能量,所谓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战争就是就是一把双刃剑,它能给你带来荣耀,但是他也会带来毁灭。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对手都是这样,包括对整个的战略环境都是如此。一个战争一旦爆发,就会不断的升级,因为在战争中,没有一个人会轻易的承认自己失败。只要有可能,战争的双方都会不断地投入新的资源,企图能够成为最后那个胜利者。而被打败的那一方,也总会竭力寻找新的复仇的机会。
为什么百战百胜不是善之善者也?百战百胜的重心在什么地方呢?战就是一种对抗、一种冲突。通过不断的对抗和冲突,取得的胜利一定意味着巨大的消耗。对抗越频繁,消耗越剧烈,对抗的怪圈也就是无休止的消耗。
你不断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但是从长远来讲,有时候局部的会带来全局的恶化,眼前的胜利会导致长远局势的恶化。所以如果取胜的代价过于惨重,胜利者的力量遭到大的削弱,那么这样的胜利有什么意义呢?如果胜利以后取得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天下,对胜利者来说这样的天下有什么意义呢?
作为战争中的一个将军,一定要认识战争背后巨大的破坏性。孙子把这种通过对抗取得的胜利就叫破,从另一个角度孙子追求的是一种全。全就是要超越这种简单的对抗和破坏,找一种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完美的胜利。
战争中,战只是一种手段而已,并不意味着一味要通过对抗的手段来取胜。
美国有一个研究《孙子兵法》的专家叫麦克内利,他曾经用下棋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叫全,什么叫破?西方人喜欢下国际象棋,就是吃对方的子,等到下完棋分胜负时,整个棋盘上没几个子了,这就是破。中国的高手下围棋,围棋怎么下?围棋不能通过简单的对抗和吃子来取胜,一个仅仅着眼于吃对方的子,这样的人是成不了高手的。围棋要讲究布局、造势。你下你的,我下我的,可能半天不发生冲突,但最后胜负已分的时候,我们看整个棋盘是满的。
这就是全。我们要用围棋的思维,而不是用象棋的思维。一个明智的战略家,他会避免把取胜的重心,放在暴力的简单的直接对抗上,他追求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一种全胜的结果。
真正善于用兵的人,他不是把对抗的重心,放在力量的直接对抗上,而是放在“非战、非攻、非久”,也就是力量的非直接对抗上。
“全”和“破”代表了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我们要跳出战争来理解战争,跳出对抗来理解对抗,这样就可以找到超越对抗的取胜之道,超越战争的取胜之道。
伐谋、伐交、伐兵
孙子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不仅提出了“全胜”的境界,还指出了实现“全胜”的途径。
在孙子看来,对抗是有层次的。这些层次是如何划分的?伐谋和伐交又有着怎么深层含义呢?
首先,我们看一下什么叫伐谋。孙子说上兵伐谋,什么叫谋?谋就是深谋远虑。真正的战略的高手,他是在谋略、在战略、在布局方面来战胜对手。他通过这种深谋远虑的战略意识,在战略的层面一开始就通过这种运作,来参与战略格局的塑造。这样一来,就可以引导整个战争的走向,让对手没有办法跟你对抗,甚至不愿意跟你对抗,或者不得不跟你合作,这就是上兵伐谋。所以一个高明的决策者,他往往把取胜的重心放在战略的布局上,着眼于什么呢?布长远之局啊,布未来之局。
接下来是第二个层面,是伐交。孙子说其次伐交,什么叫伐交呢?伐交就是要运用外交的手段来战胜对手,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战略联盟。我们知道在历史上最典型的伐交例子,可能就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所谓的纵横捭阖。当时有句话叫“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战国时期,如果秦能够联合关东六国,形成以自己为核心的东西向,所谓的“横”这样一个联盟的话,他就可以为自己东进统一天下创造最佳的条件。如果楚国能够联合关东六个国家,就可以形成“竖”向的、纵向的所谓的合纵这样一个联盟,有效的挡住秦军东进的步伐。我们看战国的最终的结局,取决于什么呢?它不仅仅取决于军事上、战场上的对抗,还要取决于外交层面的这种博弈。不幸的是,我知道秦的连横最终还是战胜了六国的合纵,所以六国的战略命运基本上就确定下来了。显然秦的统一不单纯依靠秦的军事力量,相反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伐交的成功,这就为他在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最有利的保障。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伐交”是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战略命运的。我们看对抗其实是有层次之分的,有高层次的对抗、有低层次的对抗、有战略层次的对抗,也有战术层次的对抗,有无形层次的对抗,也有有形层次的对抗。伐谋和伐交,就是要学会把低层次的、物质层面的这种血淋淋的战术的对抗和厮杀,要提升到高层次的、无形的、战略层面上的智慧的对抗,把这种你死我活的厮杀,提升到了战略家之间智慧对抗的层次上,这就是伐谋和伐交。
第三个层面是伐兵。孙子追求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一名兵家,孙子非常清醒的知道不可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希望于“不战”上。当伐谋、伐交无法制止战争爆发的时候,当双方的对抗不可避免的时候,就必然会进入兵戎相见这个环节,必然要通过“战”而屈人之兵,这就是所谓的伐兵。但是,孙子讲的伐兵不是跟对方硬碰硬,打个头破血流,不是强调简单的这种资源的消耗。他强调的是什么呢?要巧妙的运用你的指挥艺术来战胜对手。通过以智克力这种方式,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创造性的发挥指挥者主观能动性,选择对自己最有利而对对手最不利的空间、时间、方式和对手,来跟对方决战。这样一来,就会最大限度上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大限度的限制对手的优势,以最小的代价来取得最大的胜利,这就是伐兵。
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曾经有人问毛泽东到底该怎么打仗?毛泽东讲其实打仗非常简单,就八个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按你具有优势的打法,在你具有优势的时间和地点跟我打,而我偏偏不这样做,我一定要把你拉到我具有优势的战场,采取对我有利的打法。所以,一个高明的用兵者,他总是会根据战场上的具体情况,采取这种随机应变的手段,把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灵活地采取攻和防、分和合、奇和正、虚和实、迂和直、进和退、走和打等等这些转换,调动对手、塑造对手、战胜对手。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兵书,阐述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有效的去伐兵。他所展开的这些作战原则,包括“示形动敌、出奇制胜、避实击虚、借势造势、敌分我专、杂于利害、致人而不致于人”等等,都是伐兵的基本的内容。用孙子的话说,伐兵的核心在于什么呢?就是“胜于易胜、胜已败者”。其基本思路,就是在对抗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通过谋略的运用、战场的选择、时机的把握,寻找对自己最有利的态势。让对手没有能力组织起有效的反应出来,可以规避硬碰硬的直接冲突,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最大的收益。那么,就可以把双方之间血淋林的力量对抗,转化成决策者之间智慧层面的较量,并通过智慧的较量去取胜。
伐兵,实际上是“上兵伐谋”的理念,在作战这个层面的一种延伸。
攻城之法 为不得已
孙子讲:“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在孙子那个时代“攻城无善策”,当时没有火炮、没有大型的火器,攻城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硬攻,比如云梯、攻城车、攻城锤不断上,人不断地往城上爬,城上不断地防守,结果人不断地往下掉,最后护城河都堆满了。孙子说:“杀士三分之一。”人员伤亡达到了三分之一,依然打不下来,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这是硬攻的打法;另外还有一种打法,是所谓的长围久困。把敌人围困起来断绝粮食来源和水源,等弹尽粮绝只能投降。
但在战争的环境下,没有一方会轻易地去投降。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叫“易子而食”,粮食吃完了换孩子吃也不投降。所以说攻城其实是一种没有智慧的打法,只能通过资源消耗、人员的消耗,不顾一切攻城只能带来灾难的结果,带来巨大的资源消耗,导致战略局势恶化。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味攻城消耗自己的国力,就会给其他力量对你下手提供最好的机会。用孙子话讲,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当你筋疲力尽的时候,当其他对手对你下手的时候,再伟大的战略家也没有办法挽回这种局面。所以几乎所有的军事理论,都把不要轻易地进攻设防的要塞,作为一条战略的重要原则。
军事家们反对攻城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一种消耗性的进攻样式,它甚至会使你的胜利完全失去价值。攻城看起来是最勇敢的打法,但也是最简单最愚蠢的打法,尤其是在防御者占尽防御优势的情况下。所以优秀的将军,一定会设法用智慧去取胜,而不是通过简单的资源消耗来取胜。
麦克阿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会通过牺牲人,来获得我可以通过战略获得的东西。”只要能够通过战略来获取的东西,他就不会通过人的牺牲来获取。资源永远是稀缺的,立足于通过消耗资源,来压倒对手这种取胜,本质上就没有战略的一种打法,是一种破坏性而不是创造性的打法。它只是对抗一个最低的形态,所谓的“其下攻城”也是这个道理。
当然,在战争中也有这样的情况,有时为了战略全局的需要,对关系战略全局的兵家必争之地,战略上的攻城不但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即使你要为此付出很大代价。比如红军长征中“攻克娄山关、飞夺泸定桥、打开腊子口”等战役,这些都是为了战略上的需要而进行的攻坚战。如果你不打开这些关键的要地,整个的全局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对一些有战略价值的一些点,即使进行资源消耗也必须把它给打开。
因此,伐谋、伐交、伐兵和攻城,它们并不完全是一种排斥的关系,真正现实中的对抗往往是全方位的对抗。一个组织经常要面临的是,在四个层面上共同展开对抗。一个优秀的组织,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层面的能力,既要深谋远虑的这种运筹能力,还要有关键时刻攻城的能力。一味寄希望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能腐蚀自己团队的战斗意志、战斗力。在需要奋起而战的时候,没有攻城掠地的力量也是不行的。孙子警告:“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攻城只能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攻城只能是为整体的战略去服务。
领导力的成长过程
伐谋、伐交、伐兵和攻城,体现了对抗的四个层面,也是四种不同取胜的境界。
从另一方面讲,它也体现了一个人领导力的成长过程。在我们刚进入一个职业的时候,开始你往往要单打独斗,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生存下来。但是,时间长了光靠自己的实力、自己的资源,是没办法真正取得大的成长机会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你建立一个团队并借用团队的力量。
一个人真正想成就大的事业,一定要整合更多的资源,通过建立联盟整合资源,让更多的资源为你所用,甚至让对手的资源都为你所用,这样才能打开格局实现更大的梦想。
从攻城、伐兵、伐交,再到伐谋,更高的层次是伐谋。
伐谋就是一个人对大局大势的判断能力,包括对未来的判断能力,这也决定了一个人的最终成就。
换这个角度讲,《孙子兵法》对我们个人发展也是有参考价值、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