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后再“相逢”!敦煌莫高窟3个洞窟“搬”进故宫午门

2021-10-11 18:40:59 

千年时光,万里敦煌道,一次次相遇,在午门东西雁翅楼重演。这场《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上,“敦煌”简、唐胡腾舞铜俑、曾供奉在故宫宝华殿的旃檀佛造像等188件来自丝绸之路甘肃段的文物及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35件敦煌壁画临本,6身复制彩塑,70余幅高保真数字化壁画复制品,还有20余件仿制华盖、佛塔等辅助展品,按“丝路重华”“万象人间”和“传承保护”三部分,展现中华文明千年华彩。

莫高窟3个洞窟也被“搬”进午门西马道旁的临时展厅。莫高窟220号、285号和320号“洞窟”一字排开。观众走进“窟”内,近距离欣赏飞天万态。

其实,70年前,敦煌研究院曾在故宫午门举办展览。70年后,故宫与敦煌再相逢,两座文化丰碑,讲述融汇古今的独特魅力。

观展·亮点

220窟

阎立本《帝王图》“神似图”

220窟的主室是覆斗形顶,是唐代的代表窟之一。宋或西夏时,此窟壁画全被覆盖,绘以满壁千佛。1944年,当时的敦煌艺术研究所剥去四壁之上层壁画,初唐艺术杰作赫然重晖。


环顾四周,看点颇多。北壁上,有翩翩起舞的舞者。不少学者认为,壁画中正在跳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胡旋舞”。

“每一幅壁画,都是上乘之作。”敦煌研究院艺术研究部研究馆员、展览策划娄婕指着一处壁画介绍,画面里前来问疾于维摩的帝王、大臣,可与阎立本《帝王图》媲美。不过按年代推算,这幅壁画绘制的年代更早。


画面中,无论是人物位置,还是衣服细节,都如出一辙。可以推测,当年很流行这种“模本”,无论是长安,还是敦煌,全国的画师都依葫芦画瓢。而敦煌因其地理与视野的缘故,处于时代艺术风尚的前沿。


285窟

神话人物扎堆儿露脸

285窟是敦煌石窟中最早有确切开凿年代的洞窟。窟顶中心方井画华盖式藻井。四周描绘着中国传统神话诸神与佛教护法神形象。观众仔细分辨,可以找到力士、飞天、雷公、伏羲、女娲等。


“1951年,‘285号’曾经来过故宫。时隔70年再来,是故人也是新人。”娄婕站在“窟”内,这里的一笔一画也凝结着她的努力。她说,曾经复制壁画要靠老一辈文物专家铅笔起稿。而如今观众看到的“壁画”,是靠数字技术完成打底儿,更精准地捕获了古人的笔触细节。“我们团队有十多位年轻的文物修复师,复制这个洞窟历时4年。”


值得一提的是,展厅里观众可以找到几只陶碗,碗内留着红色、黄色和石青色颜料的痕迹。“这是当年画工们曾使用的调色碗。”娄婕说,古代匠人在绘画时,倾注了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内心夙愿,既让器物合乎自然之道,又彰显出技艺的巧夺天工。“这些调色碗充满温度,能让观众近切感受到匠人精神。”

320窟

“空白”的遗憾

320窟是盛唐的代表窟之一。进入窟内,观众不妨抬头望,窟顶藻井画云头牡丹井心,周围方胜纹、半团花、菱形纹、团花、鳞纹、垂角铃幔帷边饰以朱、青、绿敷色叠韵,色彩浓艳厚重,保存犹新。


北壁上,描绘了“极乐净土”的画面。宝池中,莲花花生、祥禽瑞鸟与伎乐,境界优雅,色彩以青、绿、黑为主,色调清淡。不过窟内有大片缺失,显得刺眼。这部分壁画在1942年,被美国人华尔纳盗窃。


时光流转,故宫与敦煌作为并蒂相契的文化守望者,共同见证了中国文物事业的不凡发展历程。娄婕在为展览专门制作的介绍PPT首页说,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观众们成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见证者、发现者、思考者!也期待观众成为这些人类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


观展·解码

20余枚汉简揭秘丝路“幕后”

整个展览的第一件文物是“敦煌”简,不足成人巴掌大,上面墨书“敦煌”二字。它之后,展柜中陈列的20余件汉简都值得细读。其中一件看似不起眼的汉简上记录着,汉代驿站用了十八担粟喂乌孙国使团的马。娄婕说,这相当于大约486斤的粮食,由此推断使者团十分庞大。“这些史书中不会记载的‘小事儿’,实实在在地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某一个瞬间。无数的瞬间,集合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


展厅里,策展人选取了北朝一直到元代的敦煌壁画中105幅,将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画面,依次展现给观众。

“九色鹿”故事,佛教美术中最常见的“舍身饲虎”题材,以及各种经变图……“这些壁画内容很多不仅是在中国美术史上的标杆之作,成为经典传承的代表作品。更能通过其中,看到中国艺术的递变历程和脉络。”娄婕给出了欣赏新角度,壁画细节也值得品,游丝描、兰叶描、铁线描、钉头鼠尾描等中国古代绘画手法都可以找到。

千年前的“妆容教程”

展出的“壁画”中,盛装出席的女子,妆容发饰考究。莫高窟第25号、61号和130号窟内精心装扮的供养人成为“模特”,仅是她们的簪花就分了六种类型,有珠宝、金钿、凤冠、编织、罗、绢花之别。相邻的展柜里,配合展出故宫藏的点翠钿子、凤凰纹头花等,让观众看懂时尚的变与不变。


她们的妆容也被逐一分析。妆粉,类似于现在的粉底。当时分两种,一种是米粒研碎制成粉状,一种是化铅制成的糊状。涂口红在古代叫点唇,虽然颜色有浓淡深浅之分,但当时主色调都是红色。点唇的主要原料是丹,一种红色的矿物,也叫朱砂。

也有些妆面,已经不是现在日常流行款。比如额黄。南北朝到唐朝,妇女喜欢在额间涂上黄色,作为一种点缀。专家说,有人是用颜料画,也有“懒人贴”——直接用胶水将制作好的装饰贴在额上。


古物新人展丝路温度

展厅里,一件件文物讲述辉煌与繁盛的瞬间,也透露着脉脉温情。

酒肆、肉铺,婚丧嫁娶的瞬间,一幕一幕被精心绘制在画像砖上,组成一段历史“纪录片”;北宋时的绢画《父母恩重经》,反映了当时敦煌地区的民俗风情,是一幅社会文化研究价值很高的古代美术珍品;汉代的六簙[bó]戏俑,身着汉代常见高领宽袖袍衣,两人盘发束髻,两人包巾裹首,身姿、神情各异,他们在玩的是古代的一种智力博弈游戏,汉代最为盛行……

展厅里,《清明上河图》修复报告,1943年张大千、谢稚柳、向达在榆林窟考察的老照片,1951年敦煌文物展览章目和展览批评簿……一辈又一辈文物工作者,默默用心守护敦煌和故宫的故事娓娓道来。策展人还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揭秘古时匠人开凿莫高窟、绘制壁画的过程,还原最真实的匠心。

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研究馆员罗文华说,文化的传承,有些靠物质文化流传,通过图像、实物和改头换面的形式走进平常人的生活,千年万载默默传承,坚韧、朴实,富有生命力。“通过故宫与敦煌文物的呼应展示,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创新精神。”


观展·聚焦

拼音活字印刷“先祖”

展厅里有一组回鹘[hú]文木活字,表面均有墨迹,说明曾经被使用过。

专家推测,这些早于德国谷登堡使用金属活字二百年左右。开创了拼音活字印刷的先河,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是世界活字印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我国目前最早满地绣佛像

一件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的刺绣佛画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幅满地绣佛像,体现了东晋到北魏期间丝织品满地施绣的特色。

专家介绍,这件绣品可以看出,针法和色彩的运用上都比汉代刺绣更加进步。刺绣年代可考,构图严谨,用色丰富,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纺织技术,是研究北魏佛教艺术与佛教信仰以及研究中国刺绣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孔尚任的“乐器”

展厅里,一件小忽雷琴颈背面刻有楷书款“臣滉手制恭献建中辛酉春”。建中是唐德宗李适年号,辛酉是公元781年。小忽雷流落民间后,在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被著名戏曲作家、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孔尚任在北京集市上偶然购得,并与作家顾彩合作完成《小忽雷传奇》一剧。


忽雷是我国古代的拨弦乐器,有大忽雷和小忽雷。专家说,大小忽雷是现存古乐器中的珍品,它们对古代音乐及工艺研究有着非凡的意义。

观展·提示

地点: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

展期:至11月18日

门票:通过故宫博物院网络售票网站(https://gugong.ktmtech.cn)和微信“故宫博物院观众服务”公众号实名预约。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编辑 张靓

责编 张靓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


热门评论
打开大庆油田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这样的“加油站”,你值得拥有~ 2021-10-11 17:43:53
千人“云端”大趴圆满收官,快来看谁是冠军! 2021-10-11 19:02:34
中国珍稀动植物图鉴 2021-10-11 18:57:38
我国新发现一颗彗星 2021-10-11 18:53:07
多家中央媒体重磅报道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2021-08-29 20:02:52
缉毒警察会不会怕?这是他们的回答 2021-10-11 18:48:35
70年后再“相逢”!敦煌莫高窟3个洞窟“搬”进故宫午门 2021-10-11 18:40:59
应付检查,居然还有买家秀!@中国消防 怒了 2021-10-11 18:29:23
近期我市气温升降频繁,早晚温差大,注意添衣保暖! 2021-10-11 18:26:28
不朽的精神 永恒的力量 2021-10-08 14:02:29
没看够!下载个大庆油田呗!
大庆油田 有态度的新闻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