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乒乓球”趣味实验
王慧老师的物理课堂
认真听课的教研组成员及同学们
丁中正老师的物理课堂
朱格慧老师上课
侯克恒老师听取学生们的课堂回答
理化生教研组共同评课
教研组组长张茵老师用课堂录制内容为青年教师点评
作为青年教师,站稳讲台,守好教学主阵地是主要任务。为了给青年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促进他们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郑州市第四十四高级中学物理教研组分别于12月11日—12月15日进行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四位充满朝气的青年教师采用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共同探讨物理学中的重要规律——“牛顿第二定律”。
来到青年教师朱格慧老师的课堂,学生自主性、推理探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她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启发化”,探讨“过程化”,讲解“生动化”,以新颖的例题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尤其针对易错题,朱老师让学生上黑板板演并一起讨论,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在反复推理中得出正确答案,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印象深刻。
“汽车刹车包含哪些物理学原理?”“火箭又是如何发射到太空的?”侯克恒老师的课程设计则更加注重知识间的关联,逻辑清晰,提问的问题难度适中,循序渐进,有启发性。通过选取一些身边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牛顿第二定律在日常生活和科技应用中的广泛应用。
“在不同情景下,受力和加速度有何变化?”化不变为变化,王慧老师则非常注重学生的课堂反应,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耐心引导,以生活中的实例为题,结合同学互助,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普适性和实用性。她稳健的台风和亲和的教态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乒乒乓乓……嘻嘻哈哈……”丁中正老师的“吹乒乓球”的趣味实验,通过生动的引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完成,让学生们在欢笑中体会到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学生不仅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性质,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
同课异构课堂展示结束后,理化生教研组组长张茵老师主持了评课和研讨会议。四位授课老师分别阐述了个人的设计和反思,参与评课的师傅们也充分肯定了四位“徒弟”在本次活动中的优秀表现:教师个人素质高、教学思路清晰、物理素材选取新颖,情境设置紧跟现代科技,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针对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优化建议。
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同课异构’这种形式,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不同解读,对教学过程的不同构思,从而引发更深的教学思考。”通过本次活动,青年教师的教学和反思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也认识到要上好一节课,需要做好“精准备课”,集思广益、下足功夫,这样在课堂上方能游刃有余,详略得当,课堂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