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常听到那句带有浓重时代色彩的响亮口号——“工业学大庆”,懵懂幼小的我还不解其深意所在。长大后,我才真正明白了这句口号在那个年代所代表的意义。“大庆”这个名字,就是当时国家工业的标杆旗帜,是中华民族振兴崛起的希望所在。
13年前,我大学毕业,来到大庆工作,真正踏上了这片沃土。当我走下火车,驻足在大庆站台的那一刻,望着远方的井架,我的心激动不已,因为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独有的“油”味,想象到了铁人看到滚滚油流时的那份喜悦。大庆,我终于来到了你身边!我为自己成为大庆石油人,加入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行列中而感到骄傲。
我爱这广袤可爱的黑土地,它寄托着国家对石油望眼欲穿的期待。
从入厂教育中,我更深刻地了解了大庆油田的历史。
1959年9月26日,松嫩平原上的“松基三井”首次喷出工业油流,在莽莽荒原的大东北发现了大油田,从此摆脱了中国“贫油”的帽子。时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前夕,大庆油田因此得名。
为了让油田成规模开发,早日投入生产,全国各路大军风风火火齐聚北方,快速地投入到石油大会战中来,在祖国的北方打响了“为石油而战”的没有硝烟的战役。缺粮、缺衣、缺房……这些困难都难不倒创业的石油人。艰苦岁月中,王进喜喊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样铿锵有力的口号,这种“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振奋并鼓舞着会战大军。油田开发3年后,大庆油田生产的原油占同期全国原油产量一半以上。中国终于把“贫油”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
我爱这“油”味十足的城市,它见证了共和国工业时代的壮美。
大庆油田的发展奠定了大庆经济的发展。自1979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复大庆建市至今,这座因油而兴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那些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城相比,大庆还很年轻,它或许没有南方城市四季如春、鸟语花香的秀丽风光,但它有独特的草原湿地和天然湖泊;它或许没有灯光璀璨、人流如织的繁华夜景,但它有宽阔整洁的街道和高低起伏的井架丛林;它或许没有历史沉淀下来的深厚文化底蕴,可在地下却有着比人类文明历史还要久远的能源财富。大庆,更有着油田人独有的精神财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这种精神,在人们谈论这座城市时都会不由自主地被提起,这是一种永远不会泯灭的精神。
就是靠着这种精神,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大庆儿女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成千上万的石油人在这片荒原上,用生命书写了一篇篇壮丽的乐章。从石油经济一柱擎天到非油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二”;从开启“二次创业”到争当转型发展排头兵;从“单色调”的石油城,到全国文明城、国家卫生城……种种变化无不令大庆人心生骄傲和自豪。
我爱这甘于奉献的人们,他们都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传承者。
在我的身边,有这样一群模范和榜样,他们都是共产党员,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和为了测试技术发展奋勇向前的决心,他们是我的骄傲。
“陀螺主任”任忠明马不停蹄地工作,无论是新项目开题、成熟项目推广,还是重点工作开展、各种会议调研,甚至配合各个大队的前线班组上井,都能看见他的身影,他带领本室年轻的科研技术人员勇攻科研难题,时刻以“我是测试一张名片”的员工形象标准来要求自己。
“三心书记”王德平既是地面装备室党支部书记,又是地面系统研发和推广工作的技术骨干,同时还负责中心与各大队之间的生产联系。虽然身兼多职,任务繁重,但他始终鼓足干劲,毫不懈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老党员刘向友接到长庆油田维修高温消漂陀螺仪器的任务后,主动放弃休息时间,不顾身体疲惫,在三天内奔波千里,成功将仪器修复,为成功完成测试任务提供了技术保障……
测试行业是油田的“地下侦察兵”,而我们研发中心就是这支队伍的技术保障部门,只有始终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实现技术突破,做好技术服务,才能使我们的队伍始终冲锋在前,为油田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为创造百年油田贡献测试人的力量。
油田几代人通过艰辛、不计回报的付出,共同完成了一次次使命的接力,这其中有欢笑,有泪水,有拼搏,有感动,所有的情绪都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激励着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坚定的信念投入到百年油田的建设中。
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10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只是沧海一粟,然而,就是这100年,创造了中国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崛起发展史。相信随着祖国越来越强大,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更加有力,大庆油田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相信我们还将创造更多的奇迹。
大庆,我为你骄傲!
来源 大庆油田报
作者 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 马英
编辑 杨帆
责编 张靓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