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一位诗人曾说过:既然历史在这里沉思,我们怎能不沉思这段历史。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大庆油田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走过了自己多年辉煌发展历程。回望那激情燃烧岁月,我们有太多青春记忆需要唤起。
记得那是2009年,在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之际,我和同事到档案室查阅会战资料,撰写完成小故事《他们点亮会战第一盏灯》。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60年3月16日,松辽盆地石油会战队伍由大同地区转移到萨尔图后,把会战总部设在萨尔图车站北面临时搭建的帐篷内(也就是后来的“二号院”,现在的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所在地)。当时,由于条件简陋,办公照明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18日上午,从新疆独山子来支援会战的机修队伍在萨尔图站一下火车,就接到抢修一台153型柴油发电机的任务。抢修组的催中泰、刘中和、丁泉等8人,在缺少工具和配件的条件下,自制了“土变压器”,一直抢修到晚上7点多,终于完成发电机抢修任务,点亮了石油会战萨尔图总部的第一盏灯。后来,这个小故事被编入书中,我把收到的样书放在书架显要处,每次翻阅,内心都会泛起一股力量和敬意。
说来有缘,2009年底,我来到装备制造集团抽油机制造分公司工作。这个单位的前身是原大庆石油管理局总机械厂,而当年从新疆独山子来的这支机修队伍,是这个厂组建时的骨干队伍之一。经过60多年的发展建设,现在他们的主营业务已有了质的变化,不仅承担起了保障油田产能建设重任,企业自身也实现了由修到造的历史跨越。
说起石油,人们并不陌生,国计民生都离不开它。然而,石油是怎么开采出来的?人们并不一定知道得详细。来到这里工作后,我对石油开采流程有了详尽的了解。原来,待石油钻井等工序完工后,还需要用专用设备把地下的“乌金”打捞上来,这种设备是什么呢?对,就是抽油机。这种在油田随处可见的抽油机,又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磕头机”。远远望去,它们就像一头头毛驴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在石油会战时期,油田还不能制造抽油机,机修工人只能从事简单的维修保养工作。工作中,他们脚踏荒原,风餐露宿,身背工具袋、配件袋、干粮袋忙碌于钻井现场,被誉为“油田保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为保障油田产能建设,打牢企业可持续发展根基,他们抽调精兵强将完成抽油机研制和生产,结束了大庆油田不能生产抽油机的历史。
发展之路并非坦途,作为传统机修行业,受整体大环境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之路尤为艰难。2017年,为扭转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不甘人后的装备人,摒弃等、靠、要观念,主动作为、自我加压、攻坚克难,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主人翁责任感,集团上下同欲,撸起袖子,真抓实干,打响了扭亏解困攻坚战。天道酬勤。2018年,装备人实现了市场订单、生产产值、营业收入、经营利润“四个增长”,一举甩掉了亏损的帽子,装备人从此挺直了腰杆,赢得了尊重。在这场令装备人脱胎换骨的攻坚战中,作为集团骨干企业之一的抽油制造分公司,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2019年,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精益管理暨服务型制造现场会在大庆油田召开。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到抽油机制造分公司参观给予高度评价。一位代表说:“企业的现场环境、制造能力和管理水平超出我的想象,现在与10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
岁月如流水,一晃60多年过去了。当年参与抢修的8名前辈,你们还好吗?
星星之火,点亮希望之灯。目前,抽油机分公司已是亚洲规模最大抽油机制造商,产品在满足大庆油田的同时,还进入国内其他油田市场。更令人欣喜的是,他们的抽油机产品还先后进入美国、加拿大等14个国家和地区,点亮了大庆石油装备进军国际市场的明灯。
来源 大庆油田报
作者 装备制造集团抽油机制造分公司 李爱国
编辑 杨帆
责编 张靓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