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中,中国好像还没有哪一座城市,因为这个城市的某一历史文化名人,而以这个名字命名的场所,密集覆盖这个城市的各个领域。然而,在中国北方,有一座英雄的石油城——大庆,就有这样一位英雄人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各种场所,密集覆盖了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铁人学校”“铁人中学”“《铁人》杂志”“《铁人文学》”“铁人纪念馆”“铁人大剧院”“铁人村”“铁人桥”“铁人大道”“铁人广场”等等,不一而足。铁人王进喜把其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大庆油田、献给了共和国的石油工业。
林徽因曾经说过,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土生土长的大庆油田油二代来说,铁人王进喜是我从呱呱落地那天起就开始耳熟能详的名字,他的英雄事迹影响了和我一样有着相同成长经历的一代青少年。我热爱这座英雄的城市,因为这座城市有共和国的骄傲,有我的骄傲。大庆作为一个移民城市,继第一口喷出工业油流的松基三井之后,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赶赴大庆的石油师人,在这块广阔无垠的黑土地上展开那场撼天动地的石油大会战开始,大庆这座石油城就应运而生。在百废待兴的共和国建立之初,饱受战争疮痍的中国人民,得出了这样一条深刻的教训,只有大力发展民族工业,走出一条自我振兴道路,我们才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大庆油田的发现,给新兴的、年轻的共和国带来了希望。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大庆油田作为重要供给基地,更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头戴狗皮帽、身穿杠杠服,手握刹把,目光刚毅,巍然挺立。这是我们熟知的铁人形象;“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句耳熟能详的口号浓缩了铁人的人生实践,也践行了他的伟大人生理想。而我深深知道,铿锵有力的不仅仅是他那豪迈的誓言,还有铁人王进喜和他的战友们人拉肩扛的背影,还有他拖着一条伤腿奋不顾身跳入泥浆池的身影。铁人王进喜出身贫寒,童年领着双目失明的父亲讨过饭,解放前曾在玉门油矿当过童工,受尽了欺凌、剥削与压迫。解放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劳苦大众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王进喜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他把对党感恩的朴素情怀,化作了冲天的革命干劲,恪尽职守、严细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把多出油、出好油当做最赤诚的礼物,献给拯救其于水火的母亲——敬爱的中国共产党。
时间只能标注生命的长度,却难以丈量精神的高度。铁人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石油人砥砺前行的步伐,成为每一位石油人不竭的精神动力。他不仅支撑起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脊梁,也支撑起了共和国坚强不屈的脊梁。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石油人的后代更不会忘记。人们不仅把铁人的名字刻满了大街小巷,也早已深深的刻在了心中。
作者 中油电能 于伟
编辑 杨帆
责编 张靓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