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高中语文一线教师代表参与此次观摩研讨活动
清华附中郑州学校语文教师张溦执教高一语文观摩课
郑州市实验高中语文教师胡素芳执教高二语文观摩课
河南省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张云佳做专题报告
郑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语文教研员余昆仑做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与评价的相关要求,促进学习任务群教学与评价的有效实施,提升我市高中语文教师学习任务群教学与评价能力,4月29日下午,郑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在河南省实验中学举行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与评价观摩研讨会,全市高中语文一线教师代表四百余人参与此次活动。
活动伊始,清华附中郑州学校张溦老师和郑州市实验高中胡素芳老师执教两节观摩研讨课。张溦老师执教的是《文以载“道”,“具”观人生——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看道具对人物塑造的作用》。张老师设置的学习情境是“在校园课本剧展演活动中,设计宣传展板,确定宣传主题,并为人物配上宣传词”。在“我明道具绘人物”“我知变化显主题”“我思成因观人生”三个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中,学生通过撰写舞台说明,关注林冲对“花枪”“尖刀”这两个主要道具的使用以及“酒葫芦”道具的加入和分离,从中体会人物由“忍”到“狠”的心理、性格变化过程;通过撰写人物介绍词,聚焦道具背后林冲、别里科夫形象的“变与不变”,思考个人与时代的辩证关系。张老师将“故事中的主要道具”作为切入点,带领学生精读文本细节,感受艺术形象和时代的互动关系,深入作品的内涵,整个设计举重若轻,显出了独特的匠心。
胡素芳老师执教《细“蜀”李杜风流,探寻诗意人生——<蜀道难><蜀相>联读》一课,学生们跟随四川省文旅厅组织的“诗意蜀地”研学活动,品味诗歌之美,走近诗人心灵。学生们首先细读诗歌,在字斟句酌中领略剑门蜀道和武侯祠的景物特点,探讨艺术手法,并重点学习“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全员参与到“蜀诗吟咏”大赛中,在评价量表的提示和老师的点拨下,不断调整节奏、语调、重音和停顿,因声求气,感受诗情;最后,从李杜诗歌中选择打动自己的诗句,制作书签,写出对诗意和诗人的理解。胡素芳老师的课堂强化学生的诗歌阅读感受,深入认识诗歌语言、手法的妙处,在吟咏诗歌的学习任务中,老师善于激发学生诵读创意,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诗仙”的豪情和“诗圣”的深情中。
两节观摩课后,河南省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张云佳老师做题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单元教学设计与课例分析》的专题报告。她从设计目的、构成要素、设计流程、学习特点四个方面向与会老师深入介绍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特点,分享了多则优秀课例,总结语文实践活动实施的路径和方法,强调在具体的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中,要以大单元作支撑,聚焦核心素养,关注教学目标的确立,把握不同文体的鉴赏方法,依据单篇精读、多篇联读等不同形式制定合宜的教学策略,善于整合资源,设计任务情境,制定言语及文字活动,关注评价方式和手段,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活动最后,郑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语文教研员余昆仑老师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点评。他首先肯定了两位年轻老师的过硬功底和良好素质,以及两节观摩课可圈可点和可资借鉴的地方,如单元统整思想的落实、真实学习情境任务的设置、课堂上读写结合、多种学习支架的运用等。同时,也中肯地指出了两节课尚需提升的地方。他表示,一线教师要正确理解学习任务群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准确定位,学习任务群教学重在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实施学习任务群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情境和任务,二是关于单元文本的处理,三是关于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在实施学习任务群评价时,尤其要注意评价的主体性、多样性和过程性,做到对学生真实、有效的评价。另外,学习任务群教学不能忽视经典文本的学习,也不能忽视习作训练。